小编:时间:2023-11-14 18:13:59 来源:火箭下载站整理
很多朋友对于关心则乱和关心则乱什么意思不太懂,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一起来看看吧!
望帝,名杜宇,是历史上古蜀时期的君王之一。西汉扬雄《蜀王本纪》记载:“后有一男子,名曰杜宇,从天堕,止朱提……乃自立为蜀王,号曰望帝。治汶山下邑,曰郫化,民往往复出。”望帝教民务农,使当时的蜀国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,受到蜀民爱戴。
然而望帝统治后期,蜀地水患成灾,此时,“荆有一人,名鳖灵,其尸亡去,荆人求之不得。鳖灵随江水上至郫,遂活,与望帝相见。望帝以鳖灵为相。时玉山出水,若尧之洪水。望帝不能治,使鳖灵决玉山,民得安处。”鳖灵,即我们所熟知的丛帝,他治理好了蜀地水患,使人民安居乐业。因此,望帝效仿尧之禅舜,将王位禅让给鳖灵,自己则前往西山隐居。
《蜀王本纪》又说:“望帝去时子规鸣,故蜀人悲子规,鸣而思望帝。”子规,即杜鹃鸟,因鸣叫之声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,犹如盼子回归,所以也叫子归。传说望帝死后化为杜鹃,这个故事被后世文人歌咏甚多,比如李商隐的名句“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。”然而,望帝既然是自愿禅让于丛帝,又为何会化为杜鹃,鸣叫不已呢?本文将浅析“望帝化鹃”背后的三种或因。
一是望帝禅位让贤后仍心系百姓,化为杜鹃督促农耕。望帝是一位贤明的君主,他发展农耕,带领蜀地人民走出了逐水而居的渔猎时代,让蜀地农业进入以成都平原为核心农业区的稻作农业阶段,因而得到蜀民的爱戴。虽因治理水患退位让贤于鳖灵,但望帝隐居西山后并未放下民生诸事,而是记挂在心,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。杜鹃是一种农林益鸟,望帝为了督促农耕,便化为杜鹃,每逢耕种时节便会发出鸣叫,提醒蜀民及时耕种、莫违农时,人们听见杜鹃鸣叫,也知是望帝在催促他们插秧播种,曰“是我望帝也”。
二是望帝在政权斗争中失败,只能化为杜鹃悲鸣。根据学界研讨,望丛二帝的王朝嬗变或许并不是和平更替,而是暴力冲突的结果。在这场政权斗争中,丛帝由于治好了水患而取得民众基础,最终登上了最高统治者位置。《蜀王本纪》说:“鳖灵治水去后,望帝与其妻通。惭愧,自以德薄不如鳖灵……”由于后世人在撰写史书时会受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思潮影响,为了使当时被认为是“蛮荒之地”的西南蜀地文化与中原主流文化靠拢,便以充满儒家意味的“禅让”一词来隐括激烈的政权斗争,“与其妻通”即为无力治水的望帝统治集团日渐衰败的隐晦写法。落败后的望帝心有不甘,又无法复位,含恨而亡,化为杜鹃而发出声声悲鸣。《四川通志》卷201云:“望帝自逃后,欲复位不得,死化为杜鹃”。
三是丛帝后期无心治国,望帝无奈化鹃以示警醒。民间故事相传,丛帝治国后期,逐渐居功自傲,不听取臣民意见,不体恤民生,使百姓苦不堪言。隐居西山的望帝得知后痛心疾首,想要进宫当面劝诫。然而丛帝以为望帝是来向他收回王位的,立即命人关闭城门,不许望帝和百姓进城。望帝无奈,想尽了办法,最后只能化为杜鹃鸟飞进蜀宫,不停地鸣叫“民贵呀、民贵呀”,希望丛帝能够以民为贵。丛帝听见杜鹃鸟的鸣叫,幡然悔悟,但望帝也就永远地化为了杜鹃。到了后世,文人墨客便多以“望帝化鹃”的典故来抒发对民生疾苦的悲悯或表达政治抱负,如杜甫《杜鹃行》:“君不见昔日蜀天子,化作杜鹃似老乌。寄巢生子不自啄,群鸟至今与哺雏。”表达忠君爱国之情。
好了,关于关心则乱和关心则乱什么意思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,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!